“读书从来不是为了走向巅峰,读书学习是为了提升人的下限。”
那天下午木晓坐在京大阶梯教室里,为了学分听着无聊读书分享会,午后的阳光让人昏昏欲睡。
台上的老师头发花白妆容精致,坐在木质椅子上分享着她的讲座话题,行为举止都透露出优雅。
那时候的木晓不明白,院里孩子的恶意来得那么突然又明显。
当你在众多数中成为少数,就会醒目得像一个现成的靶子。
每天都有社会爱心人士出入孤儿院,院里的孩子永远都会为大人的关注而处心积虑,那时的木晓,人小小只的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安静地看书。
可笑的是,处心积虑的乖巧被他们忽视,木晓的事不关己和安静反而成了这些爱心人士的最爱,多次有人向院长妈妈打听收养意愿。
直到有天,木晓的书上被彩色笔画上涂鸦,平静的儿童时期被打破。永远都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恶意,言语上的挑衅,行动上的孤立,也亏木晓不是个肯吃亏的人,一个人单挑7人的战绩出现后,他们也不再紧盯木晓,
初中之后木晓一直住校,后来院长妈妈去世,她也一路高中大学研究生,再也没有回去那个孤儿院。
也许是不服气,他人越看不好越阻挠的事情,木晓更想要坚持,学习成了木晓人生中的第一大事,但机械式的学习让木晓越发的迷茫。
昏昏欲睡的午后,老师循循道来的嗓音,小时候院长妈妈在她心中埋下“读书”的种子,尽管地底下的根枝粗壮蜿蜒盘旋,却迟迟不发芽。
那天之后,木晓终于看到了发芽的迹象。
从大一到研一,5年的时间,木晓对京大里的一草一木早已非常熟悉,她在这里学习,生活,在这里重塑自己对读书的理解。
她还是习惯独来独往,纯粹的学术环境让她乐此不惫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,没人说她奇怪,因为这里的人大都是如此。
她是如此的喜欢京大。
以至于当她下车看到想镜面复刻般的京大,一瞬间有种毁灭它的想法。
短短20多分钟的距离,似乎一下子就走完了。
打开车门,下车。她们看着近在眼前的京大,一模一样。
从东向西一路展开的京大校园建筑,翠蔓摇缀,碧宇映瓦,古典的开朱漆宫门建筑,苍劲有力的“燕都京大”牌匾高悬门头。
校宫墙红与点翠蓝构成的主色调相呼应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
冬都“哇。”的一声,尽管知道这个世界的京大并不是她们所读的那所学校,但是真的太像了,简直就是一模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