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草籽和树皮?
荀慎和宋和默契对视,然后迅速移开了彼此的目光。
两人俱默默垂首,不敢看上位的雍帝。
荀慎低眉敛目,表面上看着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,但在心中却飞速地盘算着里面的蹊跷。
是,这件事,处处透着蹊跷。
虽然王内官为着侯府女眷声誉,描述地极为简单,但就从这只言片语中,便能听出浓浓的违和。
在王内官刚开始提及京畿城内的高门侯府施粥出事时,不管是荀慎还是宋和,第一反应都是那群黑心贪婪的蠹虫们的老毛病又犯了。
也不怪荀慎和宋和他们这么想,主要是,这样的事太多了,多到几乎形成了,上至世家豪族下至平民黔首,心照不宣的潜在的规矩。
本来嘛,每每有天灾发生时,当地总会有救济不及时而活不下去的灾民,变成希望出逃他乡以求得一线生机的流民。
而流民沿途流亡之地的富户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施粥放粮,赈济灾民之类的义举。
当然,做出如此举动的豪强富户,有些,是真的不忍看到饿殍遍野这样的惨状发生而心存善念做出的义举。
有些,是害怕这一群群,一股股,饿的快要失了智的流民,在被逼到极限后,联合起来酿成屠户夺粮这样惨祸。
还是那句老话,数百头牲畜发起疯来都有可能造成极为惨烈局面,何况是目标明确又数量众多的流民呢!
所以,提前设棚施粥,尽量不把这群沿途而走的流民们逼到极限,算是没有受到灾祸的安定之地的富户们,保全自己最为之有效的手段了。
还有些,则是受了当地郡县地方官的托付,在朝廷的赈济粮没有下来,或者本身地方存粮不够时,当地的富户先行开放自己的粮仓进行救灾。
以上这三种情形,不管当地的豪强富户设立粥棚的最初起因为何,从结果来看,都能算是救人一命的乱世善举,总归都是好的。
但实际上,上面这三类不同意图的施粥行为其实是极少数的。
大部分情况下,各个地方的豪强富户们并没有如此善心。
他们也施粥,但他们是通过施粥放粮这此类的善举,来达成自己那阴暗不可见光的目的,来满足自己心如欲壑后土难填的欲望。
那就是前面所说的,众人心照不宣的,默认规则——隐民。
最先开始,众人并未发觉此事有异。
其中主要一个缘由是,地方豪强用来隐瞒流民的种种善举太过正常。
最开始说的那种施粥,只是诸多善举之中的其中一种,甚至不是最主要的一种。
当地的豪强们先是通过在城门口处设立设立粥棚,向从各个灾地奔赴而来又累又饿的灾民们放粮施粥,建立起自家极好的声誉。
有了大善人的声誉之后,地方豪强便开始实施自己隐民的第一步,以为流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而招募家丁、佃农。
在面对流离失所逃往外乡的灾民来说,有一善人,愿意聘用自己为家丁佃农,就相当于给了自己一条可在异乡安身立命的活路。
只要当地豪强愿意招募,多的是有活不下去的贫困灾民愿意卖身为奴,即使出卖自己的价钱极为低廉,即使签订的卖身契约极为苛刻。
刚开始这些地方基层官员们,甚至远在京畿政治中心的高官们,都没有察觉此事有异,甚至对于这种情况韩乐见其成。
这么想的原因也很简单,有人接手了这批需要自己掏钱掏粮的灾民们,这样祸乱还未起便已平,怎么想都是一起对三方都有利的好事。
但紧接着,地方豪强们以低价收容隐藏流亡的黔首们的坏处便一一显现了出来。
首当其冲的便是,在天灾平复后,中央发现受灾的地方的赋税和徭役久久不能恢复正常。
起初众人都觉得,造成地方赋税和徭役极低的原因,是因为该地方受了灾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生产和活力。
但过了几年后发现,即使免了受灾当地的赋税,以让当地恢复正常的劳作和生产,但效果仍然有限。
众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分析了种种原因后,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,是因为人没了。
因为没有人,所以即使有着大量的良田,也没有人去耕种,没有耕种的人,自然也没有可以交的税,更别说本身需要人去做的徭役。
而与此同时,那些趁着灾乱,通过买卖雇佣而获得了大量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的当地豪强们,反而越来越富,实力也越来越强。
这还没完,豪强们因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后,建立了各种庄园堡垒,将灾民藏匿其中,竟形成了自给自足又完全封闭的坞堡!
这类坞堡有大量的土地和私人武装,夸张点说,这甚至是一个小型另类的王朝。
当地方豪强的坞堡越来越多,其地方势力越来越大,再往后来,就会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,进而出现豪强割据的局面。
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,那必然是严重威胁的中央政权,而中央为了清除此类威胁则会派兵清剿,只要地方豪强武力抵抗,那该地则会陷入战乱之中。
战乱之地的平民黔首别说是安居乐业了,就是能保全全家性命便已不错。
为求生路,很多人又携家带口踏上了流亡之路,则又成了新的流民。
上天不慈,降焊涝灾祸,是为天灾。
而兵戈暴乱这样的灾祸,这便是人祸。